航空航天学院: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构建航空航天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航空航天学院: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构建航空航天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李胤东 王谦 邓为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产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航空航天教育作为培养航空航天人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航空航天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航空航天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整合航空航天领域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吉利控股集团资源,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并促进学生、教师与产业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千人千面”航空航天学院学子,以适应未来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高质量产教融合保障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航空航天学院践行高质量产教融合策略、贯彻“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校训、构建产业+教育协同发展新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路径,实施“科研+教学+产业”的高质量产教融合三轮驱动战略,全面提高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航院力量。
产业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围绕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人才需求,与行业头部企业纵横无人机、沃飞长空开展产教融合,对接产业用人要求,共讨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育方案,构建航空领域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与时空道宇研讨航空航天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学院围绕吉利控股集团商业航天产业人才需求,与行业头部企业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共研课题,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共建“吉利星座”卫星地面站,还原卫星“测运控”真实场景化教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航空领域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与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吉利星座”卫星地面站
学院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等方式,保障学生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匹配。学院先后组织学生赴集团进行实习学习。
学生赴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吉利星座”第4轨卫星制造
人工智能驱动的产教融合创新路径
人工智能正在引领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同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系统评估产教融合效果是实现高质量产教融合重要的途径。
航空航天学院通过构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产教融合项目实训平台,实现了学生与学院、企业之间的即时互动,促进了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及时评估产教融合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效果,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科研、教学、产业三轮驱动产教融合
学院围绕飞行器和卫星制造与应用前沿领域,建成“载人航天空间站高精度时频实验系统(成都站)”“空间时频立方星实验平台”“卫星遥感与测控实验室”“微小卫星载荷工程实验室”“高精度导航与控制实验室”为核心的高水平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群。与吉利科技集团及旗下的沃飞长空(eVTOL)、时空道宇(卫星),与傲势科技、纵横科技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共建教学科研平台,服务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科研、教学、产业融合的三轮驱动的产教融合模式。
学院通过科研、教学、产业三轮驱动,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服务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教学质量保障航空航天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闭环生态。学院与时空道宇、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成功申报“小型化碳遥感卫星组网监测技术”科研项目,已与时空道宇科技共研“卫星拓扑结构优化”科研课题,解决卫星设计制造运营过程中电磁干扰等产业难题。学院同时加强科研服务教学,通过科研项目、论文成果,以系统为载体,重新构建知识点的思路,建设农业高光谱遥感产品思维课程。学院通过科研、教学、产业融合的三轮驱动的产教融合模式,逐步提升航空航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站在新的起点,航空航天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方式、新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校教育事业贡献航院力量。
- 上一篇:航空航天学院赴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交流人才培养
-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