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展分享会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4日,航空航天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教学成果展分享会。此次分享会在学院领导的统筹规划和精心组织下顺利进行,共同探讨教育创新的新路径。会议不仅展示了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最新探索,也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桥梁。
会议在学院王王院长的致辞中拉开序幕,他高度赞扬了学院在教育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强调了持续改革的重要性。随后,六位教师依次上台,分享了他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宝贵成果。
首先,陈艳梅老师以《应用型本科机械类课程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为题,分享了她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方面的深入探索。陈老师认为,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她构建了一套包含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一评价体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接着,祝小梅老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互换性测量>的教学研究》为题,探讨了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文心一言等,为《互换性测量》课程注入新的活力。祝老师通过设计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自动问答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她还展示了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后学习成果的显著提升,证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满斌老师以《充分挖掘学生“第二曲线”发展的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她提出,“第二曲线”发展是指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之外,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跨学科合作能力、领导力等综合素养。满老师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课程整合、校企合作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她展示了多个成功案例,如学生团队在国家级创新大赛中获奖,以及学生自主研发的创新项目,充分证明了“第二曲线”发展理念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何昌亮老师则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升教育效率。他介绍了智能排课系统如何根据教师、学生、教室等多维度因素自动生成最优排课方案,以及学情分析系统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建议。何老师的分享让与会者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在教育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邓为民老师以《基于OBE理念的<数字通信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为题,分享了他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邓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以成果导向(OBE)为核心理念,构建《数字通信基础》课程体系。他强调了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紧密对接,以及通过反向设计教学流程、实施项目化学习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达成既定的学习成果。邓老师的分享为学院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陈明丽老师以《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研究》为题,探讨了如何在《大学物理》这一基础课程中贯彻OBE理念。陈老师指出,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她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陈老师的分享为学院的基础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王谦老师在其研究《产教融合赋能“三创”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研究》中,以航空航天学院三创人才培养为例,强调了产教融合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该研究指出,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学校能够获得实际案例、真实数据和最新行业洞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同时,通过制度改革、校企合作模式与平台的建立,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的全面创新,构筑了长期、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
此次教育教学成果展分享会不仅展示了航空航天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丰硕成果,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相互启发的平台。通过此次分享会,大家收获颇丰,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航空航天学院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