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国际航空工程会议:吉利学者携无人机前沿研究亮相,深化中俄航空技术交流
第十七届“国际航空工程会议”于 2025 年 6 月 25 日至 28 日,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研究技术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伊尔库茨克国立研究技术大学、白俄罗斯-俄罗斯大学、伊尔库茨克航空工厂、喀山国立研究技术大学及俄罗斯机械工程师联盟联合主办,旨在汇聚全球航空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共同探讨航空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实践应用。本次国际航空会议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航空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等,分享航空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技术以及未来发展。
本次大会,顶尖专家就航空领域的宏观发展方向、关键技术突破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享。例如,在航空材料领域,有专家探讨了新型复合材料如何在保证飞机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更轻量化的设计,从而降低能耗、提升飞机性能;在航空动力系统方面,关于新型发动机的研发进展及高效燃烧技术的应用成为焦点,旨在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推力、降低燃油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来自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的教师代表们关注于无人机技术前沿,分享了无人机具身智能研究、 无人机集群算法,低空飞行器关键技术等科研成果。
王王副教授在《无人机具身智能研究综述》的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无人机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AI)的核心架构与技术路径。他指出,无人机具身智能体系由感知、决策与控制三大模块构。王王教授特别强调了Sim-to-Real(仿真到真实)技术迁移在无人机具身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性,提出未来将聚焦于提升无人机在复杂真实场景中的自主感知、决策与操作能力,为无人机在工业巡检、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方向。
李老师在无人机集群算法研究中,系统梳理了传统控制理论与智能算法的融合路径。他对比分析了领航跟随法与人工势场法等传统算法的技术特性,同时展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集群控制方案,通过分布式优化与 LLM(大语言模型)驱动,实现端到端指令执行。针对复杂场景,他提出APF(人工势场)与 DDPG(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混合算法,在通信受扰时可将受攻击无人机标记为动态障碍,切换智能避障策略,提升集群系统的鲁棒性。
范老师的研究聚焦于低空经济与低空飞行器的应用,范老师详细介绍了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技术优势。对于应用场景,详细展示了低空经济在农业、物流、旅游、巡检、消防等多个领域的广阔前景。
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此次参与第十七届国际航空工程会议,不仅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了学院在无人机前沿技术的最新成果,也为学院搭建了与俄罗斯及国际航空工程领域专家学者深度交流的平台。通过与伊尔库茨克国立研究技术大学、喀山国立研究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伊尔库茨克航空工厂等行业领先企业的互动,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前沿实现了更紧密的接轨,为推动中俄航空技术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依托吉利控股集团产业资源建立的特色学院,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航空航天领域专业人才。学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与科研平台,聚焦无人机技术、航空智能控制、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此次在国际航空工程会议上的精彩亮相,进一步彰显了学院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技术创新实力。未来,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 上一篇: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闪耀第五届四川教育博览会暨航空航天特色教育展
-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