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受邀参加2025年“科技赋能·智领低空——低空经济论坛”
2025年4月9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指导,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和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2025年“科技赋能·智领低空——低空经济论坛”。本次论坛致力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旨在深入探讨低空经济的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本论坛大咖云集,汇聚了相关部委以及各地政府官员、院士、专家学者、高校专家、企业高管及服务机构精英。我院执行院长王王副教授受邀出席,并参与圆桌对话,分享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成果。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原总参谋部情报部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段洣毅会长在致辞中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原总参谋部情报部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段洣毅先生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段洣毅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向锦武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技术首席专家,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志强;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原司长杨桢梅女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卞雪航先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原副巡视员石靖敏女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航发集团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名誉会长刘大响院士;原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孙卫国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方略》作者、经济学博士傅桃生先生等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低空经济发展最新趋势。
论坛进入圆桌对话环节,王王院长与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电信无人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委员、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专家共话低空经济未来发展新机遇与挑战。
在低空经济发展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其中,王王院长的发言尤为引人注目,他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人才培养:个性化培养与实践结合
王院长强调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介绍了吉利学院“千人千面”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本领。他说:“大一,我们是想让所有的学生拿着大量的无人机进行动手实践,大二,实践类课程,我们就跟无人机头部企业合作,大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因材施教……”通过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
在技术创新方面,王院长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AI)的重要性。他认为,无人机不仅是飞行器,更是空中机器人,需要AI大脑辅助进行飞行控制和算法优化。他提到:“实际上未来的无人机就是一个飞行的空中的机器人,所以它和地面的机器人没有区别,它也是一种机器人的形态。”通过AI技术的应用,无人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准定位和自主飞行,极大地提升了低空经济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国际合作:全球视野与产业链布局
王院长还提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和教育机构走向全球市场。他指出:“还是要走出去,如果说我们只局限在中国境内,做生意也好,发展也好,是有局限性的。”他还提到,吉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计划与国际空间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实习和就业机会。这种全球视野和产业链布局,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低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共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是关键
论坛中多位专家达成共识,认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专家们呼吁,应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低空经济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应加快政策支持的落地,完善低空经济的产业链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
航空航天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学院不仅在教学中引入前沿技术,还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本领。为高质量推进学校“千人千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低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展望未来,航空航天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学院将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实习机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航空航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