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学院赴烟台南山学院调研交流,赋能本科评估与学科建设新发展
为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准备工作,全面提升学院学科建设质量,加速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硕士学位点申报进程,2025 年 8 月 18 日,航空航天学院院长王王率领学院骨干教师团队,前往烟台南山学院开展调研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旨在精准汲取烟台南山学院在本科教学规范、评估迎检经验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先进做法,深化两校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产教融合领域的合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观特色实验室,解锁实践教学新范式
抵达烟台南山学院后,在南山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梁浩院长的陪同下,王院长一行先后走进飞机发动机实验室、风洞实验室、空气动力实验室、陆空通话实验室、飞行模拟实验室及空客 A320 模拟维修实验室,开启了一场 “零距离” 的实践教学观摩之旅。
在飞机发动机实验室,工作人员详细展示了不同型号航空发动机的拆解模型与实物部件,从发动机核心机结构到燃油系统、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逐一进行专业讲解。实验室里陈列的退役航空发动机,经过技术改造后成为教学实训设备,学生可通过拆解、组装实操,深入掌握发动机检修流程,这种 “理论 + 实物 + 实操” 的教学模式,让我院教师直观感受到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风洞实验室作为航空航天领域核心实训平台,其先进的设计与运行机制引发我院教师高度关注。该实验室拥有小型低速风洞与中型亚音速风洞两套设备,可模拟不同飞行速度下的气流状态,用于飞行器模型气动性能测试。现场工作人员演示了无人机机翼模型的风洞实验,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呈现升力、阻力系数变化,我院教师围绕实验数据处理、学生分组实训安排、设备日常维护等问题,与对方技术人员展开深入交流,详细记录可借鉴的实操经验。
在飞行模拟实验室,全尺寸飞行模拟器按照真实航空器驾驶舱布局搭建,从仪表盘显示到操纵杆反馈,均与真机高度一致。烟台南山学院教师介绍,该模拟器可模拟起飞、巡航、降落等全流程飞行场景,还能设置雷雨、侧风、发动机故障等特殊工况,用于学生飞行操作技能训练与应急处置能力培养,每年助力数百名学生完成飞行理论与实操的衔接训练。而空客 A320 模拟维修实验室则还原了客机机身、航电系统、起落架等关键部件的维修场景,学生可在此开展航线维修、定检维护等实训项目,实验室与多家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定期邀请一线维修工程师参与教学,实现 “校 - 企” 实训资源共享。参观过程中,我院教师不时驻足记录、拍摄,围绕实训课程学分设置、学生技能考核标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等内容积极提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深度座谈交流,破解发展关键难题
参观结束后,双方在烟台南山学院会议室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生培养、硕士点建设与申报、产教融合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伊始,南山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梁院长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概况: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着眼于中国民航快速发展对专业航空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重点打造“飞行、机务、运行、管理”学科专业群,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 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更好地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王王院长表示,我院正全力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准备工作,此次调研正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补齐教学规范与评估迎检短板。
南山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谭燕妮详细分享了该校航空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该校航空相关学院院长介绍,学校始终以 “服务区域航空产业发展” 为办学定位,近年来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已培养数千名适应航空维修、飞行服务、航空制造等领域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凭借扎实的教学基础与规范的材料准备,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座谈会核心环节,烟台南山学院围绕 “本科合格评估迎检策略” 进行专题分享。针对我院关注的 “基层教师如何落实评估要求”,对方提出三点关键做法:一是锚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逐字研读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每门课程在 “航空航天领域人才能力培养” 中的支撑作用,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精准对接,同时在课程大纲中融入 “航空报国”“工匠精神” 等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性材料,从课堂讲义、作业批改记录,到实验报告审核、试卷命题与评阅,再到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答辩全流程,均制定标准化档案模板,确保每个教学环节 “有痕可查、有据可依”,学校定期开展教学材料抽查,倒逼教师落实教学规范;三是强化教学质量闭环管理,通过学期中教学满意度问卷、期末学生成绩横向对比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精准梳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例如针对 “飞行器结构力学” 课程学生实操能力薄弱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课时占比,增设校企联合实训模块,形成 “发现问题 - 分析原因 - 改进提升” 的良性循环。这些具体可落地的经验,为我院教师明确了评估准备的重点方向,现场教师纷纷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问,围绕 “航空类课程实验报告标准化设计”“毕业设计选题与行业需求结合” 等细节展开热烈讨论。
在硕士点建设与申报议题上,烟台南山学院结合该校相关硕士点申报经验,为我院提供关键思路。对方强调,硕士点申报需先做好 “需求论证”—— 既要紧扣国家 “航空强国” 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要结合区域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例如山东省近年来大力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航空装备研发、航空安全检测等领域硕士层次人才需求迫切,申报方向需精准对接此类需求;在学科基础建设上,需重点强化三方面:一是师资队伍,通过“引进航空领域资深专家 + 培育青年博士 + 聘请企业导师” 的方式,打造 “学术型 + 实践型” 双师队伍,确保导师团队在科研能力与行业经验上形成互补;二是科研平台,围绕申报方向建设特色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例如聚焦“无人机导航与控制” 方向,可联合企业共建无人机测试平台,提升科研与教学支撑能力;三是成果积累,鼓励教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 “科研反哺教学”。此外,对方还分享了硕士点申报材料撰写技巧,强调需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用数据与案例展现申报实力,例如通过对比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行业认可度,体现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作为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也是此次座谈的重点议题。烟台南山学院与国内多家航空公司、航空制造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通过 “三个共建” 推动产教融合落地:一是共建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例如与某航空公司共建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专业,增设企业定制化课程;二是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投入设备与技术,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打造 “校内实训 + 企业顶岗” 的实践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真实维修项目;三是共建师资队伍,企业工程师定期到校授课,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实现 “校 - 企” 人才双向流动。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 “即插即用” 的专业人才,相关经验为我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结经验促提升,蓄力前行启新程
此次赴烟台南山学院的调研交流,是航空航天学院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加速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一次 “带着问题去、满载经验回” 的务实学习之旅。调研团队不仅直观了解了航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模式,更在本科评估迎检细节、硕士点申报路径、产教融合落地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学院后续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明确了新方向。
未来,航空航天学院将以此次调研交流为新起点,持续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科实力的实际行动,不断探索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国家航空强国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助力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